首页 >>年度报告 >>2011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为投资者等产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现代经典会计学的基本假设。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研究,其重点就在于研究各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得到平等保护条件下的企业行为、会计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质量与披露程度及其在产权保护中的功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70532002、70972011)的持续资助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陆正飞教授等人,对产权保护导向会计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通过直接占用资金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证据,以及这个问题的经济后果,即占用资金越多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越差、股票回报率越低、上市公司越容易被特殊处理(ST)。

  2.首次以实证方法研究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新准则正式实施以前对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行为的影响,发现在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上市公司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明显更加谨慎。

  3.利用中国“先征后返”税收优惠政策对原来享受此项优惠政策的公司所得税率的改变这一独特的外生性事件,发现原来享受此项优惠政策的公司随后提高了财务杠杆,有力地支持了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4.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探讨了公司业绩、盈利增长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业绩和盈利增长会显著影响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和程度。这一研究结论对盈余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5.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监管机构特殊处理(ST)的政策规定,研究了这种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监管政策的合理性,发现监管机构的特殊处理政策反而促使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而造假账,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

  6.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发现独立董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说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有关独立董事效应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的银行贷款信息具有投资决策有用性,表明监管机构有必要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其借款信息,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了解公司的信用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8.考察了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合并-母公司净利润差异增量信息含量的动态变化,有效地分离出了子公司盈余信息的定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投资者如何利用母、子公司盈余信息进行母公司股票定价决策的“黑箱”。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会计在产权保护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资本市场财务会计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为会计准则制订和资本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其中,中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金融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就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渠道、方式、程度等提供了直接证据,填补了国际“法和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该项研究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法和金融学”领域开创性人物哈佛大学Andrei Shleifer教授的高度评价。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