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1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油气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寻找油气的替代能源资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话题。油页岩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能源资源以其巨大的储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油页岩资源储量很丰富,居世界第四位,未来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必将成为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然而,就目前我国油页岩地质勘探成果来看,这些油页岩以陆相沉积为主,海相油页岩的研究少见报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付修根副研究员等人对羌塘盆地的海相油页岩进行了沉积学、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的研究,揭示了我国海相油页岩成矿的控矿规律。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羌塘盆地的海相油页岩主要形成于泻湖的沉积环境,受海湾沉积展布的控制,油页岩沿海湾边缘近岸呈带状展布。以此规律为依据,在羌塘盆地相继发现了长梁山油页岩、胜利河北油页岩和长蛇山油页岩,使得胜利河地区的油页岩成为横向延伸大于50km,出露宽度大于30km,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油页岩矿床。孢粉组合与矿物组合相结合研究表明,油页岩沉积期,大量淡水的注入使得泻湖上部水体盐度相对较低,海水为弱氧化环境,下部则为还原环境,该时期,羌塘盆地处于潮湿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这样的气候环境和水体条件有利于藻类的繁殖以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的形成。而油页岩之上的泥灰岩沉积期,由于海水的注入改变了有机质沉积的水体环境,海底由还原环境变为相对氧化的环境,该时期羌塘盆地处于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这种交替的古气候变化以及水体环境的改变控制了藻类的繁殖,从而控制了海相油页岩在纵向上的分布。

  上述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Fuel、Oil Shale等上,这些成果不仅对于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海相油页岩的勘探也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填补了我国海相油页岩研究的“空白”。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