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0年度报告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陈 骏 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骏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表生地球化学。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相应的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了大陆化学风化和亚洲风尘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从风成黄土的地球化学沉积作用和过程入手,揭示黄土高原和风尘源区的化学风化特征。研究发现,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大陆化学风化程度较弱,而物理风化程度较强,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风尘的起源和沉积,理解风尘的气候效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依据黄土物质组成在沉积和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建立了区分风力分选作用与风化成壤作用的新方法,筛选出多种指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新指标,包括夏季风强度变化指标——Rb/Sr比值,冬季风强度变化指标——Zr/Rb比值,气候干湿变化指标——赤铁矿/针铁矿比值等。这些指标成因机制清楚,分析方法简便可靠,已被借鉴推广到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研究领域。

  (3)阐明晚新生代大陆风化—季风演化与全球变冷的关系。研究发现全球变冷下云母的优势风化导致海洋锶同位素比值的增加;亚洲季风从4.2百万年开始显著增强,比北半球大冰期的到来早1.5百万年,季风增强加速了大陆化学风化,降低了大气CO2含量,触发了北极大冰盖的生长;发现15百万年以来全球硅酸盐风化增强与全球变冷同步,与青藏高原抬升和伴随的亚洲季风增强有关。

  (4)揭示中国沙漠同位素组成具有分区性特征,与中国北方的板块构造以及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山脉分布密切相关;发现黄土高原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北缘地区,由于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持续隆升导致了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弱,风化产物构成了沙漠物质主体并成为黄土高原风尘物质的主要贡献者。

  (5)指出亚洲风尘的自然背景具有二源性,分别为中国北部边界地区的干旱带和青藏高原北缘沙漠,北京尘暴时期粉尘有人为源的加入。研究成果对亚洲风尘来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了解过去及现代粉尘的运移过程提供了重要方法,对亚洲远源粉尘及城市粉尘物源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陈骏教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SCI他引500多次;出版专著和教材4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陈骏教授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会理事和《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地质论评》与《地球化学》等杂志的编委。

  2010年陈骏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