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0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引起社会恐慌、威胁国家安全,全球高度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曹务春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等的资助下,针对相关新发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综合应用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病例-对照、前瞻性随访观察、描述流行病学、空间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阐述了SARS发生、发展、转归的自然史。从多角度明确了SARS-CoV变异与传播、流行的关系,发现SARS病人保护性免疫不能持久,证实了遗传因素在SARS发病中的作用,阐明了中国大陆SARS播散的流行病学特征。在N Engl J Med、Emerg Infect Dis、J Infect Dis、BMC Infect Dis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3篇,总影响因子(IF)122.6。2009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通过回顾性调查,确诊了中国大陆首例H5N1禽流感病例;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我国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人群感染的本底资料;空间流行病学研究确定了我国H5N1禽流感扩散的环境危险因素,发现我国南、北方流感呈完全不同的季节分布;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2009甲型H1N1与季节性H3N2流感复合感染;率先发现疫苗接种后甲型H1N1感染现象。在N Engl J Med、Clin Infect Dis等发表论文15篇,总影响因子113.2。另外,申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个。

  (3)新发虫媒传染病的发现及其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独具特色、优势明显。在我国最先发现蜱传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粒细胞无形体病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在我国唯一成功分离到蜱传粒细胞无形体(见左图);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全沟硬蜱同时感染粒细胞无形体和伯氏疏螺旋体;发现莱姆病5个新疫源地,鉴定出伯氏疏螺旋体3个新基因型;基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掌握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新自然疫源地特征和景观结构,阐明了我国HFRS时空分布;首次从大林姬鼠中发现Amur型汉坦病毒,并提出了其与Soochong型同种的新观点,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Emerg Infect Dis、J Clin Microbiol、等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9篇,总影响因子148.7。另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3个,2009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