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08年度报告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3.4 孙传清 200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孙传清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野生稻优异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亚洲栽培稻进化的分子机理及水稻分子育种。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下,他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克隆了控制野生稻匍匐生长习性的基因,为揭示栽培稻进化的分子机理提供重要证据。由匍匐生长变成直立生长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云南元江野生稻基因渗入系,采用图位克隆策略,克隆了控制匍匐生长习性基因PROG1。该基因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短臂上,编码一个Cys2-His2 锌指蛋白。在水稻的进化过程中,由野生稻的PROG1基因进化为栽培稻的prog1后,基因的功能丧失,不仅由匍匐生长变成直立生长,株型得到改良,而且穗粒数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表现为多效性。序列分析表明,来自17个国家的182个水稻品种的prog1基因表现相同的变异,说明该基因可能是单起源的。PROG1基因的发现和分离对揭示水稻进化的分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发表在遗传学的重要杂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Review Genetics杂志还各有一篇评述给予高度评价。

  2. 克隆了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基因TAC1,为揭示水稻株型调控的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栽培稻中籼稻品种分蘖角度较大,株型松散,而粳稻品种分蘖角度较小,株型紧凑。采用图位克隆方法,克隆了第9染色体上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新基因TAC1。分蘖角度较小的粳稻品种tac1基因在对应于分蘖角度较大籼稻品种TAC1在第4内含子的3’拼接点处发生一个碱基突变,导致了TAC1与tac1在cDNA结构上的差异。并且TAC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ac1,TAC1上调表达导致分蘖角度增大,而下调表达导致分蘖角度减小。该基因的克隆对了解水稻株型的调控机理及株型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2006年以来,他做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国际期刊14篇;申请与获准发明专利10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4次。

  孙传清教授现任国家农业野生植物鉴定评价中心(水稻)主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专家委员会委员,《生物多样性》和Journal of Integrated Plant Biology杂志的编委。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