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07年度报告 >>第六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
 

第六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

  2007年重大项目共验收8项,其中“寻找宇宙线中未知重质量粒子”以寻找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为主要目标,通过完成的硬件设备构造,基本完成了在搜寻类Kolar事例工作中获得90%置信度的流强上限值和20—3000GeV能区的高精度大气μ子微分动量谱及其60°天顶角以内的角分布等主要物理目标;开展了太阳耀斑后的高能粒子辐射研究和TeV耀变事例的寻找等;利用当今世界最大最精确的磁谱仪,承担了154m2闪烁体探测器的研制和安装(占闪烁体探测器的3/4),并在CERN建立了软件工作环境。

  “阿尔法磁谱仪(AMS-02)电磁量能器研制”根据太空实验所要求的指标所研制的电磁量能器(AMS的关键子探测器)使AMS对宇宙线中GeV-TeV的正负电子和300GeV-2TeV的γ射线具有良好的探测能力,并完成了束流测试及其数据分析;在航天结构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环境模拟试验技术、航天产品制造技术和航天新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成果。

  “手性与手性药物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硫代膦酰胺类手性配体和一类新型L-脯氨酰胺有机催化剂,系统地研究了金属卡宾参与的烯(炔)丙基硫醚产生的[2,3]σ迁移反应,实现了高对映选择性合成手性硫醚化合物;研究了手性小分子配体负载在树状分子上的催化剂合成,以及它们在双键的不对称氢化等反应中的作用,并合成了一类新型核壳结构树状分子催化剂,发展了催化剂分离回收的有效方法;首次建立了羟腈化酶微水相反应体系,获得了多个光活性的氰醇类化合物,以及用生物催化方法合成了一些重要药物分子和生理活性分子;对作为药物研究先导化合物异构体的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探求选择性更高的神经精神类药物奠定了基础。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定量评价了我国华北平原与太湖地区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土壤系统化肥氮的去向与施氮量的关系,并研究证明两个地区环境来源氮可达农田自然供氮一半左右;提出和评价了“区域宏观控制与田块微调相结合”的施氮量推荐原则,确定了当前生产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并运用模型计算与GIS系统整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GIS和经验模型的县域氮素管理系统;在作物高效利用氮肥的生理和遗传机制研究方面揭示了田间全生育期水平氮高效小麦、玉米根系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生理机制,定位出控制氮效率及根系发育相关性状的主效QTLs和克隆了水稻、小麦、玉米硝、铵转运蛋白基因(AMT1.1和NRT2.1)。

  “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绘制” 完成了籼稻和粳稻的“精细图”,并在水稻“精细图”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基于2个亚种水平上的全基因组组装软件Reps(II),准确注释了基因组中重复序列,进一步开发了新基因预测软件(BGI Gene-Finder);基于基因注释结果,自主设计开发了水稻全基因芯片;在不同水稻品种间发现了150万个SNP,并探讨了进化基因倍增的分子机制及优质高产的分子基础。

  “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研究了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沉积和火山活动,建立了储层时空配置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式、逻辑关系和数字化刻划;发展了保幅的地震前成像、聚焦估计深度域速度建模、广义S变换、波阻抗反演等理论方法和核心技术;改进了火山岩地质剖面测井方法的理论和应用,提出了火山岩储层评价的方法;较早地引入集群并行机技术,集成了油储地球物理软件和技术系统。

  “先进电子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纳米量级划痕深度和长度可控的单颗磨粒磨削研究方法,建立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砂轮临界切深模型和实现延性域磨削的工艺规范,实现了300mm硅片磨削与化学机械抛光(CMP)的若干关键工艺和装备技术;揭示了计算机磁盘和磁头超精密抛光的工艺规律,建立了磁过滤阴极弧沉积系统,并制备出厚度为2nm的超薄类金刚石碳(DLC)膜;揭示了高加速度运动系统的宽频多模态复合运动特征,提出了摩擦补偿、干扰观测、重复学习等运动控制新算法;阐明了超声键合界面原子快速扩散机理与键合强度生成机制,研究了键合过程多参数对键合界面微观结构与强度的影响,揭示了键合界面的运动传递与超声能转换通道;研制出热超声倒装芯片键合机,开发了频率跟踪与功率自适应的超声发生与换能系统,实现了高键合强度的多点倒装芯片键合。

  “高分子材料反应加工过程的化学与物理研究” 设计了反应挤出聚合专用螺杆元件及挤出机,建成了一条嵌段聚烯烃本体聚合生产线,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揭示了聚烯烃反应挤出接枝功能单体的机理、历程及动力学特征,阐明了聚烯烃/聚酰胺、聚烯烃/聚酯、聚乙烯/聚苯乙烯合金的原位反应增容的机理、形态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加工工艺-形态结构-性能间的关系,进而解决了材料研发中的瓶颈问题,获得了系列功能化聚烯烃及聚烯烃合金材料;系统研究了化学降解、机械降解和热降解对聚丙烯及其合金熔体流动速率、结晶形态及性能的影响,发展了制备高性能丙纶纤维、聚烯烃合金纤维的纺丝技术;结合Monte Carlo模拟和NMR实验,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反应过程,澄清了多年来对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反应机理所存在的争议;建立了可视化挤出型反应器—在线取样—光散射在线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了聚合物界面反应动力学,揭示了聚合物/聚合物界面反应动力学和共混物界面性质、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