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报告 >> 2006年度报告 >>第七部分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第七部分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2006年,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工作在落实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十一五”规划、建章立制以及国别政策调研、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吸纳海外智力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科学基金共批准各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174项,资助经费1.2亿元。从批准项目数量上看,比去年有所减少,但资助强度逐年上升,为科学家营造了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

  一、拓展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质量

  200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开拓国际合作渠道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在组织和安排高层互访、开拓协议渠道和深化协议内容、遴选协议项目、组织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的国际评审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使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外对口组织之间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入,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合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按照稳固现有渠道、开拓新的渠道这一长期性目标,200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了19次高层团组出访,深化了双边关系,使双边合作提升到战略水平。陈宜瑜主任先后访问俄罗斯(图1)、日本等国,朱道本副主任访问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朱作言副主任访问英国、奥地利,王杰副主任出席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理事会会议,孙家广副主任访问西班牙、希腊等,都进一步加强了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境外基金和科学机构间的高层交往与沟通。

  随着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位提高和影响的扩大,国外基金组织和相关学术机构人士纷至沓来,寻求加强和拓展与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合作。2006年委领导出面接待的国外重要代表团达33个(图2),充分反映出国外基金和科技组织对我国科学基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2006年1月23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共同资助中日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人员交流和研讨会,并加强双方科学基金管理人员的交流。200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还与4个国外基金组织续签了合作协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历来高度重视在双边协议项目中培育和凝练重大合作研究项目。目前,科学基金资助的一些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相当一部分都起源于中日、中韩、中英、中法、中美等双边协议项目。2006年,根据双边科学合作协议,科学基金共资助协议下的一般合作研究项目283项,重大合作研究项目9项,双/多边研讨会203个。

  A3前瞻计划项目(A3 Foresight Program)是根据200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亚洲研究理事会主席会议所达成的共识而设立的资助框架。200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与JSPS、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KOSEF)联合资助中、日、韩3国科学家在生物技术领域共同进行了项目征集、评审和资助工作。经过3方的严格评议、反复磋商,共同资助实施周期为3年的合作项目2项。

  “NSFC-CIHR健康研究合作计划”于2005年12月启动,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在原有协议框架下共同资助中加科学家在卫生领域的合作研究。两组织通过共同征集、分别开展同行评议、共同召开联合评审会的方式进行资助。2006年共同批准15个项目,包括心血管、神经科学、免疫与传染病、糖尿病与肥胖症、遗传、和青少年健康等6个领域,中方对每个项目给予45万,为期3年的资助。

  自然科学基金委非常重视组织和资助高水平的小型双边研讨会,2006年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203个双/多边研讨会中,与会人员中集中了前沿学科的一流中外科学家,就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深入研讨并就今后开展合作进行实质磋商。这类双/多边研讨会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是稳固和充分利用合作渠道的有效方式,对于开展实质性的双/多边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4月23~27日,应自然科学基金委之邀,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副首席财务官Shirl Ruffin为团长的财务代表团访华,参加“中美(NSFC-NSF)财务管理研讨会”。(图3)会议由两基金会共同组织,旨在交流中美两基金会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探讨适合新时期基金制度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自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审计办公室、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计划办公室、中科院及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人员及委内各学部和局室的相关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6年4月,中泰禽流感双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自然科学基金委王杰副主任和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T)副秘书长朝布维特·路派瑞教授分别代表NSFC和NRCT在研讨会上致辞,并签署了NSFC和NRCT关于在禽流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泰双方科学家2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由陈宜瑜主任于2005年11月率团访问NRCT时与NRCT秘书长阿南德·本亚拉特教授共同发起的。

  2006年5月,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共同资助、由清华大学举办的“中英发育生物学与人类疾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参加研讨会的英方代表均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国际知名科学家。会议的成功举行推动了两国科学家的了解,特别是英国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对我国科研的了解,扩大了我国科研的影响。 5月,中德科学中心资助了中德著名高校校长论坛(图4),双方有8所德国高校和11所中国高校派出校长或副校长参加会议。他们就如何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直接对话和探讨,通过深入研讨和磋商,双方找到了深化合作与交流的切入点,为今后发展和巩固两国高校之间的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以实质性合作提升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

  2006年是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通过网上集中受理的第一年,在评议遴选重大合作项目的一系列环节中,我们强调“我需为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强调研究的创新性、合作的必要性和互补性、计划的可行性以及联合资助、成果共享,采取了中英文申报、邀请海外专家参与评审、综合评议组审议等方式,严把项目质量关,重视项目中期和结题检查以及绩效追踪,提高了资助效益。

  2006年,随着科学家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日渐了解,申报热情也逐渐增加,申请数量逐年上升。2006年受理的非协议类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为126项(2004年为78项,2005年为108项),申请经费约1.7亿元。通过精心组织、中英文项目申请,专家认真评审、综合评议组综合审议,委务会审批,其中20个项目得到资助,总经费1906万元,保证了项目较高的学术水平,长期的合作基础,较强的合作必要性和互补性。

  针对部分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进入实施中期和结题阶段,200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加强了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成果收集(图5)。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降雨共同观测研究”的实施进入中期。该项目自批准立项以来已取得5个方面的显著进展,同时野外实验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以及数值模拟也进展顺利,目前已发表论文(含已接收待发表)10篇,完成5篇论文。该项目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取得明显效果,双方共有7人次实现了互访,组织了一个约70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同时中方人员参加了4次重要国际会议。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关于数值计算的可计算性及计算复杂性的算法基础”3年间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5篇,特别是在国际顶级逻辑杂志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和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上发表论文3篇。

  由吉林大学承担的与美国合作的项目聚合物纳电子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完成预定研究计划,顺利结题。专家组对该项目进展情况评价为A,认为该项目自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导电高分子合成方法、导电高分子/半导体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基于导电高分子的纳电子器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显著,全面实现了项目计划的目标。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承担的重大合作项目“多相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圆满完成预定计划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高质量低位错密度GaN衬底材料的HVPE生长和剥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新申请发明专利11项。

  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讲学”专项(含“两个基地”专项)对在海外工作卓有成效、有报国之心的中国科学家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支持方式,受到科学界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类项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其影响和效应已扩大到青年学生、研究生、研究群体的范围。2006年,科学基金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努力用好两种资源,继续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发挥“两个基地”的优势,共资助 “两个基地”39项,资助经费约955万元。

  三、港澳台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2006年,科学基金继续贯彻中央对港澳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努力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科学事业的共同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积极进展。在资助工作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了双边会议、合作研究、赴港澳培训等项目的资助工作。

  2006年度的NSFC/RGC联合科研基金,经双方共同评审,最终共有15个项目获得资助,平均资助强度为33.3万元。200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澳门科技发展基金就合作方案达成共识,希望在2007年开始运作。在对台工作方面,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科学基金在岛内已经树立了良好形象。由科学基金资助的一批两岸专业会议已成系列,部分主题已经发展成为合作研究项目(图6)。

  2006年,组织内地科研管理人员赴港澳培训工作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新疆地区管理人员培训团的培训活动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效果。培训工作投入少、收效大、意义深远,切实带动了我国边远地区的科学基金工作。

  四、中德中心工作又上新台阶

  目前,中德科学中心已经成为展示中德双边科学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为两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广泛而深入合作的桥梁。2006年,中德科学中心共批准项目33项,其中双边研讨会27个,中德联合实验室2个,批准短期讲习班3个。

  2006年,中德科学中心直接资助科学家千余人次,其中德国科学家400余人次。双方人员交流数量基本维持原有水平。接待了来自国外客人35批,近千人次;接待中国客人43批,2300余人次。

  与林岛诺贝尔基金会大会合作,2006年中德科学中心选派和资助了28名中国博士研究生(25名化学博士生和3名经济学博士生)赴林岛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大会。

  五、举行重大外事活动,不断完善科学基金制

  2006年5月25~26日举办的高层论坛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庆祝20周年系列活动的高潮,是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管理人士共商21世纪基础研究大计的盛大外事活动(图7)。这次活动邀请的外宾既有基金组织领导人,又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知名学者,阵容强,规格高。这次活动是我们听取海内外知名人士对科学基金提出宝贵建议、展示我国科学基金风采的大好机遇,对于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幕式,温家宝总理于2006年5月26日会见了与会的外国代表,听取了他们对中国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建议。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