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该沙漠以北为天山山脉、以西为帕米尔高原、以南为昆仑山山脉,且处于青藏高原的“雨影”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干旱环境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有重要的动力学联系。长期以来,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及其干旱成因的研究争论颇大。2006年6月16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2006,312:1621)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与刘东生院士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年代和其动力机制的研究论文。该文通过对昆仑山山前的晚新生代风成沉积的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少在530万年前的上新世初期即已形成,而此前的观点为360万年前、中更新世(数十万年前)甚至晚更新世(数万年前)。孙继敏等人还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一,距今530~560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地中海与大西洋连接的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即著名的地中海盐度危机(Missinian Salinity Crisis),这一事件必然影响到海洋环流进而影响到气候;其次,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极其复杂,不仅表现为高原隆升由南向北逐渐发展起来,而且既便是同一地点也存在多期次构造隆升,其不同时期的隆升高度必定会对大气环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30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也可能与此期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关。

  这一工作是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的共同资助下完成的。孙继敏研究员在执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来,以第一作者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Quaternary Research,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9篇SCI论文。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