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05年度报告 >>第六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 >>重大项目验收情况
 

第六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
 

重大项目验收情况
 

  2005年重大项目共验收7项。其中,“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提出了关键地区(如神农架地区、两湖平原湿地区域、东灵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生物多样性编目的范式,开发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的GIS软件和生物多样性评价软件;通过对物种主要濒危因素及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稳定维持机制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育措施和“局域配偶竞争”和“性比调节”的新假说。

  “植物光合作用光系统II结构及超快过程机理研究”在PSII能量传递电子转移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建立和完善了达到国际水平、且适用于生物体系研究的飞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平台,并开展了光合作用原初过程微观动力学的研究。

  “荒漠化发生机制与综合防治优化模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荒漠化基准、分类和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区域建立了荒漠化综合防治优化模式。揭示了荒漠化发生过程中植被的结构、生产力和养分动态变化、水分平衡、能量流动特征,阐明了生态系统水平上的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的景观分类与制图方法。

  “食管癌与肺癌易感个体预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讨了一组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食管癌及肺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作为易感个体预警的科学基础;建立了新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并研制成功了SPR-2000型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生化分析仪。

  “中华民族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58个群体、3119株永生细胞株6010份DNA标本库;建立和构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筛选和验证体系和中华民族基因多态性数据库,发展完善了基因组分析、基因组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服务应用软件系统,发现了导致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短趾症A-1和房颤等的致病基因。

  “1%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图’的绘制”共完成了38.6Mb(BAC-based non-redundancy)序列的测定,且整个区域的“有问题”(指序列中含有E.coli等非人类的序列)的克隆为零;发现“1%”区域86个已知基因和有实验证据支持的36个预测基因,还在31个基因发现75种剪切方式以及揭示了整个区域的GC含量分布、基因分布和细胞遗传学图谱间都有一种对应关系。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揭示了某些中纬半干旱草原陆气界面水份与能量交换和水循环的特有规律,获得了半干旱草原温室气体的定量估计,并揭示了其排放机理。另外,深入研究了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系统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机理。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