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05年度报告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景益鹏博士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景益鹏 博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200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景益鹏研究员主要从事星系形成、宇宙结构形成、宇宙暗物质、宇宙暗能量、宇宙原初扰动等宇宙学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2002年以来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高精度宇宙学数值模拟。建立了自适应的宇宙学N-体模拟程序,完成了一组高分辨宇宙学N-体模拟和流体模拟,首次成功地在宇宙学意义的体积内克服了“过度并合”的困难,把星系团中的星系晕结构清楚地分辨出来。模拟样本被包括斯隆数字巡天组在内的国际同行用于构建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2度视场巡天(2dF)大型观测巡天的模拟星表。

  2.暗物质晕三轴椭球模型。采用全新的分析方法,对暗物质晕的形状作了空前高精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分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布模型。与以往球对称的模型相比,该模型能更精确地描述暗物质晕的密度分布。这个模型已被应用到星系动力学、引力透镜、星系团的X射线像等观测宇宙学的多个研究领域。这一成果被同行称为“在许多方面具有奠基意义”的模型。

  3.暗物质晕内部结构与其形成历史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描述暗物质晕内部结构的致密参量与晕的形成历史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预言致密参量的模型。与其他模型比较,该模型不仅能预言中小质量暗物质晕的致密参量,而且还能很好地解释大质量暗物质晕的致密参量是一个常量的模拟结果。

  4.星系的角动量起源问题。对暗物质晕内的气体角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热气体角动量的取向远比暗物质的一致,并且小角动量的成分也减少了许多,说明热气体的角动量分布与盘星系的观测并不矛盾。国际著名学者J. Primack在国际天文联合会学术大会的综述报告里,大量引用了这一工作,并称其为解决星系形成的角动量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

  5.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建立了独立的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与国际同类工作相比, 该半解析模型利用了模拟具有分辨次结构的优势,对气体冷却和星系并合等部分物理过程给出了更合理的描述,从而解决了以往模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成功地解释了星系的多波段光度函数、星系的颜色-星等图上的双模分布、中等红移处大质量红星系的数目等重要观测问题。

  2002年以来,景益鹏博士及其研究组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有的单篇论文已被独立引用100余次,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0次,其中两次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等组织的大型系列学术大会上作报告。

  景益鹏研究员现任国家天文台“宇宙学研究”创新团组首席研究员、上海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天文台联合天体物理实验室主任。200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成就奖、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004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唯一完成人)、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唯一完成人)、“第九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