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类种群暴发成灾机理及控制生态学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及其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在鼠类种群暴发成灾机理和控制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以下成果:

项目组对河北仓鼠种群暴发规律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1)提出鼠类种群暴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成灾假说,发现一些鼠类种群发生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密切有关。本研究发现华北地区仓鼠种群具有明显密度制约作用,且密度制约在非繁殖季节和繁殖季节有明显差异;发现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季节差异,提出“增殖-扩散平衡”假说;发现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该种群离边缘区距离显著正相关;幼体和亚成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老体遗传多样性较低。

  2)发现天敌黄鼬气味对大仓鼠的攻击行为、社群结构和配偶选择有显著影响。天敌气味使成年鼠肾上腺增大和血液皮质醇浓度都升高;对亚成体大仓鼠的生殖器官造成显著抑制。用顶空取样法、溶剂抽提法和GC-MS法,共从黄鼬肛腺分泌物的气味发现14种成分, 证明黄鼬肛腺中抑制害鼠行为和生理的主要成分是2,2-二甲基硫代环丁烷。

  3)从种群生态学和行为学出发,通过模型模拟和室内、围栏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系统研究了鼠类不育控制的生态学基础,为鼠害可持续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Logistic模型和矩阵模型,提出竞争性繁殖干扰和婚配制度影响不育控制效果的观点,认为不育控制在单配制、一雄多雌制情况下的效果更好。采用结扎不育的方法,研究了不育个体的交配干扰作用及有效性比和密度因素对交配行为的影响,证实不育雄性的存在对雌性的正常交配产生明显干扰,降低了雌性的有效交配次数,配偶数的增加导致交配干扰强度的增大,并导致雌性产仔数的下降。通过对围栏内大仓鼠实验种群研究发现,雌雄不育组的繁殖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去除组的雌鼠的平均繁殖力。

  有关研究发表在《科学通报》、《动物学报》、Oikos、Chemical Sense、Ecological Research、Ecol Model.、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Acta Theriologica等刊物上。作为成果的一部份,获得2002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Mail: webmaster@nsfc.gov.cn
Tel: 86-10-6231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