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

  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研究员,南开大学严秀平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倪哲明、牟世芬、韩恒斌研究员为主要完成人的“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研究员在实验室工作。

  有毒化学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问题。金属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而不是其总量。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的检测方法是研究这类物质环境化学过程、毒性特点与健康风险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在现有技术中,尚没有成熟方法能够单独用于痕量元素形态的准确测定。因此,研究方法学机理,发展联用和特效检测技术一直是本学科的国际前沿。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该课题组围绕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从样品前处理到分离测定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新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其相关机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研制的电热石英原子化器和建立的流动注射预富集与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形态测定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提出的测定等温原子化过程的动力学级数、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的新方法和获取升温原子形成过程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新方法,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首次提出了原位富集氢化物发生-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此法是现有氢化物生成元素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研究发明了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方法,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有机锡等最灵敏的测定方法之一,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了连续流动液膜萃取技术和低温色谱技术,发展了多项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离子色谱专著,在离子色谱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完成了7种环境标准物质的研制,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在国内外得到推广使用。

  基于上述研究,共发表研究论文279篇,包括国外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37篇,其中影响因子3以上的论文45篇,SCIE收录期刊32篇,国内刊物110篇,出版专著3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98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的论文被国外SCI收录期刊他人正面引用1264次。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Mail: webmaster@nsfc.gov.cn
Tel: 86-10-6231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