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选介

  周卫健研究员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放射性碳年代学及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获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以来,她的工作聚焦于我国环境敏感带及其邻区的高分辨率(101至102年尺度)地层序列研究,通过大量可靠的14C年代学和气候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建立,以 Younger Dryas(新仙女木)等极端事件为突破口,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 提出了东亚季风区Younger Dryas(YD)事件的确凿证据及其高、中、低纬度地区的空间变率。我国东亚季风区在YD时期既有高纬的寒冷性质又有低纬暖湿空气的影响,表现为干冷和湿冷的波动。同时指出东亚季风区以有意义的降水变率为其主要区域特征。通过近代厄尔尼诺(ENSO)降水分布区与北半球YD干湿状况的比较,提出通过大陆、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古ENSO对YD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为我国乃至东亚气候与环境趋势预测提供了历史相似型。

  ◆ 提出了全新世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证据。通过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全新世高分辨率泥炭剖面的14C年代测定及气候环境指标时间序列的建立,揭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的10次显著干冷事件。它们分别为距今 12800年、11300年、10200年、 9580年、8900年、6400年、4400年、3700年、2800年、1500年(校正年龄),可与高纬北大西洋浮冰碎屑事件相对比。频谱分析表明全新世的高频变化具有1460年的准周期,反映了亚洲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以及千年尺度的韵律在中纬度地区同样存在。同时结合模拟研究发现当东亚季风在早全新世强盛时,东太平洋的ENSO减弱。东亚季风的盛衰在一定程度上与太平洋的ENSO的强弱相呼应。同时,通过全新世我国降水时空变率的记录与古气候模拟研究,提出最近1万年我国中东部季风区降水锋面自北向南的穿时性变迁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论证了全新世最佳期气候的空间变率。

  ◆ 建立了适用于风积物中花粉浓缩物提取和加速器测年的实验方法,为推动黄土高原的14C年代学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项目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获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