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0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恢复了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定位;科学基金经费有了较大增长;科学基金工作在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科技源头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持续支持下,通过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涌现出一批创新性较强的基础研究成果。2000年,全委同志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深化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1年,是科学基金制走过十五年历程全面迈向21世纪的开局之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朱镕基总理在“十五”发展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中央的这些精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基金工作的定位,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在科技创新中的源头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把推动科技源头创新、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作为主题;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作为主线;把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动力;把为广大科学家服务、尊重和弘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科学基金工作水平,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为此,2001年度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科学基金体制和管理创新,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资助环境。逐步扩大面上项目资助规模,提高资助强度,提高连续资助的比例;设立小额预研探索基金,以鼓励科学家大胆提出新思想、开展探索性研究;继续实施“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工作,力求通过项目群的整合与集成,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和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要进一步改进项目评审工作,建设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评审标准、方式和机制;要着重评价项目的长远意义与价值以及申请人和研究队伍的创新能力与潜力;不断完善“非共识”项目评审资助的机制,继续推行评审组专家和学部署名推荐的方法;探索克服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有效机制。要不断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全委集中管理和共享的评审专家库系统,积极吸纳海内外专家参加评审工作,大力推动同行评议意见反馈工作;探索对专家评审质量评估的办法,着手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切实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和水平。要大力加强成果评估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注重研究成果对科学和应用的贡献与价值的评价,不片面强调论文发表的数量;宽容失败,正确分析项目不成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对项目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其贡献和创新的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建立相应的集成、宣示和激励、推荐的机制。我们既要注重对具体成果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学科整体资助绩效的评估,要做到把握全局,胸中有数;要运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对整体资助绩效进行评估,试点聘请国外公正超脱的权威对我国学科发展的状况给予客观的宏观评价。
    贯彻实施人才战略,探索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有效运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积极推进资助创新研究群体等措施,选拔、培养和造就一支在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中坚力量;扩大和保护基础研究人才的源头供给,要扩大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资助规模,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重点逐步前移,对博士后和毕业不久的博士给予及时的支持;增强人才竞争意识,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促进形成人尽其才,英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在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加强与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及中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资助工作,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衔接,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的宏观规划,突出国际合作的战略性与前瞻性。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家合作与交流格局,制定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积极推进科学部内部改革,加强机关和队伍建设。科学部的内部改革要尊重学科发展的规律,以有利于适应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为科学家服务,有利于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综合管理。继续加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监督体制。
    2001年,喜逢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15周年。我们要本着勤俭务实、振奋精神、突出创新、总结经验的原则,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80华诞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5岁生日。

————陈佳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