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基金委首页
 >>目录 >>第八章 学科发展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与专题部署

第八章 学科发展

  (十二)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技术重点突破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三个更加侧重战略导向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积极关注基本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大力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统筹运用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等支持方式,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学科发展,一要深化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充分发挥学科评审组和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推动学科政策研究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及时把握科学前沿和人才队伍发展动态,为制定学科政策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基础。二要改进学科资助管理工作。准确把握和尊重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与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资助模式,建立和完善与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学科评审组调整机制。三要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等支持方式,切实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四要启动学科发展状况评估。适时开展学科发展状况评估,综合运用专家判断和文献计量方法,科学遴选学科发展评价指标,从总体上把握和了解我国各学科在研究规模、发展阶段、学术影响、代表性成果、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影响。

  在综合考虑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本框架,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力学、化学、纳米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医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19个学科未来五年重点扶持的学科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

  (十三)学科发展战略。

  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主要包括数论与代数、几何与拓扑、分析与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数理逻辑、组合数学、计算数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扶持数理逻辑、多复变函数论与复几何、非交换几何、离散概率模型、优化算法与组合算法等薄弱学科;鼓励面向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分析与计算以及复杂数据和海量数据的统计方法与理论等研究;着力推动数学内部分支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研究,瞄准数学前沿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重点支持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整体微分几何与低维拓扑、算子代数、数学物理、科学计算等方向的研究。

  力学: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等学科领域。未来五年,着力扶持多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等薄弱学科,重视海洋工程力学、生物力学和环境力学等交叉学科,重点支持新材料与新结构宏微观力学、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及先进推进理论与方法、重大装备中的力学理论与方法、实验力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的研究。

  天文学: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主要包括宇宙学、星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太阳物理学、行星物理学、基本天文学和天文技术方法等分支学科领域。未来五年,着力扶持行星物理等薄弱学科,重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文技术方法等传统学科的发展,鼓励行星际空间探测交叉学科,重点支持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太阳剧烈活动、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包括地外生命)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形态和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声学、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核技术及其应用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着力扶持统计物理、噪声及其控制、软凝聚态等薄弱学科,关注原子分子物理、核科学与技术基础等传统学科,鼓励极端条件下物质行为与非线性效应、非平衡态物理、核燃料增殖与嬗变、复杂体系以及物理学与生命、医学、能源、环境等交叉领域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凝聚体系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量子操控与量子信息基础、超快超强激光物理与微纳光学、复杂介质中的声传播与检测、标准模型检验与新物理、暗物质暗能量物理、宇宙学及宇宙演化中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过程、原子核结构与性质、等离子体物理与诊断技术、高精密测量物理与关键技术基础等问题的研究。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和转化过程的科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理论化学、高分子科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以及环境化学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加强对放射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化学热力学、高分子合成化学、分析仪器研制、复合污染化学以及系统化学工程等薄弱学科的扶持,重视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研究领域,重点支持创造物质的分子工程、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化学、物质的分离鉴定与成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生命体系中的化学过程以及面向节能减排的过程工程。

  纳米科学:纳米科学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由纳米结构集成的功能系统的科学,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纳米表征技术、纳米器件与制造、纳米催化、纳米生物医学以及纳米标准与安全等六个方面的研究领域。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医学及纳米标准的研究,重点支持可控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高分辨纳米表征技术与纳米结构的定量分析技术、新型微纳器件的开发与制造加工技术、面向能源与环境的纳米催化材料和节能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生物安全性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免疫学、生态学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注意扶持和保护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分类学等传统薄弱学科,关注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等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充分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所取得的结果和技术,重点支持在分子、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等多层次全方位深入、系统、综合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优先支持具有重大生物学意义或者具有我国特色的生物学学科前沿研究。

  农业科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营养学、食品科学、林学、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深化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畜牧学和兽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加强食品科学等新兴学科发展,重点支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的生物组学、农业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农林生物资源多功能利用等农业科学与生物学、信息科学、化学、资源环境科学交叉的交叉学科,以高产、高效、安全、优质为研究主题,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为重要研究方向,重点支持以揭示重要农业生物生命活动、遗传改良、高效生产和调控相关的若干重大问题。

  脑与认知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是研究脑结构与功能、认知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通过对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脑认知功能和行为的物质基础、心理与精神健康等重大问题研究的重点支持,来推动我国在神经科学基础理论、神经和精神性疾病机理和防治策略等研究领域的进步,通过对脑发育与可塑性、感觉机理、认知和行为的神经基础等方面重点支持,来培育神经心理学、计算神经科学等新兴学科分支,推动神经生物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影像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科交叉研究。

  医学:医学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转归规律和防治的科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中医药学以及医学工程技术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扶持流行病学与地方病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儿科学与妇幼保健、检验、超声医学、核医学、放射诊断学、康复医学以及特种医学与法医学等薄弱学科,关注血液病学与肿瘤学、药学与中药学、老年医学、感染与免疫、营养与代谢、呼吸与循环、消化与内分泌、泌尿与生殖、神经与精神、皮肤、运动与创伤以及颅颌面、口腔与五官科学等传统学科,鼓励介入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纳米医学以及分子影像学等新兴交叉学科,重点支持转化医学以及整合医学研究。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认识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以及这些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未来五年,充分发挥我国的地域特色和优势,针对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需求,推动各学科的创新型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保持我国优势学科和领域的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相对薄弱但属国际主流的领域,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集成和渗透融合,加强前沿性、基础性分支学科的发展,扶持与实验、观测、数据集成和模拟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的发展,重视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空间科学: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工作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空间材料、微重力、空间大地测量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先进的空间探测手段,提高空间粒子、物理场等探测仪器的水平,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体系,为实现我国从空间大国向空间强国转变提供科学基础,重点支持行星与太阳系探测以及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重视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微重力物理和空间生物学、空间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等。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自身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交叉科学,主要包括污染环境、生态环境、多尺度环境时空变化过程以及环境工程与控制等。未来五年,继续加强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科学、环境地学、环境化学以及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不断完善水环境学、大气环境学和土壤环境学等传统学科,扶持环境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关注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社会环境学的研究,重点支持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经济、水、土、气污染环境污染机理与区域环境过程、城市化与环境质量、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与健康、灾害风险与减灾等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数据共享机制与观测体系建设。

  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水体和海底以及海洋与大气、海水与河口海岸等界面各种过程的自然科学,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环境科学、河口海岸学、海洋工程、海洋监测与调查技术、海洋遥感、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加强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化学海洋学等优势学科,扶持极地海洋学、工程海洋学、海洋观测技术科学等薄弱和交叉学科;加强对海洋共享航次及海洋观测、调查仪器设备的支持,重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重点支持海洋与气候、海洋碳循环、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陆相互作用、海底深部过程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

  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成分、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与性能以及材料使用性能诸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强化古陶瓷、纺织材料、材料腐蚀与老化等传统学科领域,扶持基础结构材料等薄弱学科,加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材料科学与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重点支持光电功能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制备与表征技术等方向,注重开展基于新概念、新原理、新效应的材料和表征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能源科学:能源科学是研究能源在勘探、开采、输运、转化、存储和利用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也包括由此转化而来的电能和氢能等。未来五年,重点支持节能减排领域的若干基础研究、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碳捕获与封存(CCS)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强能源系统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多相流热物理学、内流流体力学、电机与电器、生物电磁学、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等传统和优势学科,扶持与关注催化化学、能源化工、电力电子学、电能储存与节电等相关基础科学问题,重视能源与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

  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研究人造结构及其系统的科学,主要包括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等学科。未来五年,重点支持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和清洁冶金理论与技术、极端制造原理与先进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工程与城乡人居环境、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重视新技术与新工艺、 新器件与新结构等应用方面的前沿研究。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显示、利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与光电子学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鼓励紧密结合物理、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展高效、节能、环保、安全与可靠的新型电子器件、光与微纳器件研究,发展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器件等薄弱学科的基础与集成研究,重点支持智能感知、下一代通信、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复杂系统控制、协调与优化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系统支持下一代网络及各种物联网络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信息科学与物理、化学、数学、材料、工程、认知、生物、医学、地球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的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主要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进一步扶持服务科学、区域发展管理、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等薄弱学科,加强运筹与优化、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物流与供应链、农林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重视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中大规模复杂数据处理与计算智能、数理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建模分析与优化以及心理科学中行为研究等领域相关交叉领域的研究,重点支持开放性基础数据及案例库、开放性实验及计算工具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