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伟团队《Nat Commun》发文阐述不同类型脑干胶质瘤的独特发病机制

日期:2020年10月09日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科技处 【打印】 【关闭】

  2020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力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The integrated genomic and epigenomic landscape of brainstem glioma”的研究论文,从基因组学及表观遗传组学角度深度揭示了不同类型脑干胶质瘤的独特发病机制,为今后实现脑干胶质瘤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科学线索和理论支撑。杜克大学医学院博士生Lee H.Chen和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医师泮长存为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肿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张力伟教授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阎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脑干是“生命中枢”,脑干胶质瘤是一组起源于“生命中枢”的高度复杂的胶质瘤的总称。脑干胶质瘤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为儿童弥散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DIPG),其中位生存期仅9-12个月,是儿童因为脑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然而,目前除儿童DIPG外,诸多其他类型的脑干胶质瘤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此外,尽管脑干胶质瘤具有高度复杂性,但是目前《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型》中,脑干胶质瘤分子病理分型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为揭开脑干胶质瘤这种复杂性背后的分子机制,张力伟教授团队通过集成创新脑干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开展了囊括所有类型(所有发病年龄、所有起源部位、所有生长方式)脑干胶质瘤的全基因组、转录组及甲基化芯片测序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逾百例各型脑干胶质瘤多组学图谱的绘制及整合分析,搭建了全世界最齐全的脑干胶质瘤多组学数据库。整合多组学数据发现,DNA甲基化与肿瘤基因突变、转录组学改变、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据此可以将脑干胶质瘤分为四种甲基化亚型:H3-桥脑型(H3-Pons),H3-延髓型(H3-Medulla)、IDH型及类毛细胞毛细胞型(Pilocytic astrocytoma-like, PA-like)。H3-桥脑型和H3-延髓型尽管携带相同的H3K27M突变,但发病机制并不相同,前者多数存在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异常而后者多数存在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异常,最重要的是二者的预后存在显著的差异。

  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揭示H3K27M突变型延髓胶质瘤的分子病理特点,同时也是首次发现除H3K27M起始驱动突变外,肿瘤起源部位及肿瘤微环境在脑干胶质瘤的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理解脑干胶质瘤复杂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对进一步推动脑干胶质瘤的精准化诊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该研究受国家“十二五”(2014BAI04B01)、“十三五”(2015BAI12B04)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204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61004)、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ZYLX201608)、北京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公益发展改革试点项目(京医研 2018-7)等项目资助。

  

  张力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二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颅底外科协会执行委员,WFNS颅底外科委员会执行委员,亚太颅底外科协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Neurosugery》杂志中文版肿瘤分册主编,《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编委。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累计获批科研经费近4200万,共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奖及中华医科科技奖等各类奖项7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