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青藏工程走廊冻土环境时空热模式

日期:2018年07月10日 来源:news.sciencenet.cn 作者:系统管理员 【打印】 【关闭】

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观测实验。

无人机热红外遥感监测。

本报讯 利用三维激光雷达和热红外传感器等遥感监测技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巍团队揭示了青藏工程走廊内多种冻土工程扰动下的冻土斜坡时空热模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滑坡》《地学模型开发》《生态指标》。

从格尔木到拉萨,横穿青藏高原1120多公里的工程廊道内,密集分布着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道、兰西拉通讯光缆、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等多条重大线性工程。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日益频繁背景下,青藏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冻融灾害增多,生态系统面临新的挑战。

利用三维激光雷达和热红外传感器监测,通过对青藏工程走廊内的冻土斜坡与多种冻土工程间三维时空变形及其水热动态的遥感监测试验、模型构建与影响评估等研究与分析,科研人员揭示了多种冻土工程扰动下的冻土斜坡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据介绍,科学研究中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可重复性日益受到重视。2013年,科研人员自主开发了包含16种冻土指数的PIC模型,用于模拟青藏高原站点和区域的各种冻土指数,其数据和代码完全开放共享。青海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已采用此模型开展气候变化下冻土灾害预警与减灾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评估青藏铁路修建及运营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分析了青藏工程走廊内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植被的影响,并利用PIC模型模拟了冻土区内的活动层厚度变化。

结果显示,北部区(编者注:工程走廊按照冻土类型分为“北部区”“多年冻土区”“南部区”)和冻土区内的植被生长呈好转趋势,冻土区内的活动层逐渐加深。北部区和冻土区内(包含可可西里和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植被已改善,但南部区(主要指西藏地区)特别是其铁路周边植被退化严重。目前,科研人员正在集成多种数据与建模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刘晓倩)

《中国科学报》 (2018-07-09 第5版 创新周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