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有感

日期:2018年11月29日 来源: 作者:杨曦 【打印】 【关闭】
   即使是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感慨1978年对中国以及科学界的深远意义和它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1978年3月,万物复苏,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中国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同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018年11月23日,在科学传播中心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参观当天,人潮涌动,群情激昂。展馆大门两侧:“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标语格外醒目,读罢振奋人心。
   参观途中,我一边看展一边思索,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什么要策划这个展览?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参观这个展览?参观完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又有哪些指导意义?
   结束参观再回顾全程,我所有的疑惑便都有了答案。此次展览由伟大的变革、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主题展区组成,通过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了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看完展览,使我更加明确且坚定地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有两个展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焕发新光彩”展区里,我感受到了中国媒体人身上坚定的文化自信。新闻媒体人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忠实记录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也记录着他们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而孜孜不倦奋斗在新闻一线的身影。因为有了他们的奉献,动人画面定格的瞬间才能成为国人心中的永恒:1997年香港回归、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在“科技创新支撑强国梦”展区,我看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全息投影屏前争相同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合照;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布展前纷纷驻足;在“新松”双臂协作机器人前观看人工智能机器人如何帮助人类完成日常工作。大家对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果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经过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和中美贸易摩擦后,国人愈发意识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美间的贸易摩擦本质上还是因为我国科学技术在某些科学领域遗留“卡脖子”问题而受到的掣肘。观展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参观者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生物制药等领域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格外关注。
   在一份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做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公众对科学家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评价持肯定态度。电视、互联网、报纸成为公众了解科学家及其成就的主要渠道,新闻报道是公众了解科学家及其成就的主要形式。公众对媒体客观、充分报道科学家与科学事件的认同度较高。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公众偏爱通过媒介来获取科学新闻及信息。身为科学传播工作者,我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讲好科学故事呢?
   传播学的媒介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传播者可以通过对信息加工和处理方式的不同,来影响公众对信息获取的先后顺序及对不同信息的态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报刊数量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阵地不断巩固扩大。2017年,报刊出版数量比1978年增长9.8倍,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等各个门类;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从1978年的125家增长到2017年的2656家。传播机构和渠道数量的增多,一方面体现出受众对信息接收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传播者要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尤其是在传播科学信息的过程中,传播者要充分树立文化自信,拥有高度的宣传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观,还要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
   身为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科学传播是一项集体“活动”。在融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如同一个“中央厨房”。科学家是信源、是渠道,他们通过基金委资助而产出的科学成果就如同新鲜的果肉蔬菜,科学传播工作者是烹饪的大厨,受众则是食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家,科学传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可传播的资助成果,传播者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受众没有需求和关注度,传播者则失去了传播的源动力。只有三方合力,通过融媒体助力,才能烹出饕餮盛宴。在科学前沿迭代加速、交叉研究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之际,科学传播者要精准把握时代主题,深入了解传播的科学内容,把握时效性,找准关键点,传播出社会之所想、受众之所需的科学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身为基金人,我们要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牢记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要点: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科学布局。不但要为共同构建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而努力奋斗,还要将改革精神融会贯通到日常科学传播工作中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只有这样才方得“四个始终”。
   在40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用诗人的语言宣布:“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今天,我们沐浴在和煦的科学春光下,既要继承前人“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还要学习前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豪情壮志与拼搏奉献精神,努力为科学基金更好地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和科学故事。
分享到: